• 首页
  • 走进明科
  • 产品中心
  • 解决方案
  • 新闻中心
  • 客户服务
  • 联系我们
  • 县域医疗发展应关注三个指标

    各地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过程中,部分地区县域就诊率有所提升,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量、住院占比有所下降。

    长此以往,可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各地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如何在“强县域”的同时避免“弱基层”?笔者认为,须时时关注三个指标。

    01

    “造血”能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的提升,既要通过医共体资源的下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予以“输血”,也应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造血”能力,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服务项目开展、诊疗能力和专科建设等方面。

    “造血”比“输血”更重要也更必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造血”能力,关键在政府履行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保障、设施设备投入、人才培养、医疗质量与安全监管、服务绩效评价等责任,从而为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不是“甩包袱”给医共体。

    02

    诊疗量占比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新一轮深化医改的总体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县域内的诊疗量占比需要逐年提升。这一点无论从强基层的角度,还是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角度都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在医共体建设中,我们要在关注县域内就诊率的同时,也要关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县域诊疗量中占比。在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尤其注意打通病人下转通道。在推进医共体建设中,一旦发现医共体牵头医院出现“虹吸”苗头就要及时纠正。

    03

    医保基金占比

    医保基金流向是考察县域内诊疗服务流向的重要“风向标”,但当前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保基金在县域医保资金总量中的占比往往较低。医保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年度医保基金报销费用封顶线等指标进行了限制。这些限制属于医保基金监管的需要,但无形中也束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的专病专科的发展。

    要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就需要在医疗卫生费用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保基金占比。

    备注:本文来源于健康报